他就是史丹利,全球“工具之王”!就是这样的,不起眼的街边五金店,你能想象,他已经悄悄年入上千亿吗?
在181年的历史里,史丹利穿越一战,迈过二战,发明了世界上***个桌面装订器、***个自动门、***个开口扳手、***个可携式电动工具、***把卷尺……以**方式,推动着社会进步。
史丹利凭什么?他又是如何处理,近两个世纪的模仿与竞争的??
1,市场需求的死忠粉
五金和工具是一个世纪前流行的东西,用世俗眼光来看,不是电子通讯,也非医药生物,更不是人工智能,早就是夕阳产业。
但史丹利却认为,所谓高精尖、风口并不是朝夕阳产业的衡量标准。真正的标准应该是需求。有需求就是朝阳,没需求才是夕阳。所以181年来,流行过不少赚钱的热点,但史丹利都纹丝不动。
非常有意思的是,史丹利的盈利表现真就不比那些所谓的朝阳产业差。当下,史丹利正以16%的纯利率,40%以上的毛利率,远高于很多新概念或者高新技术企业。
外界评价史丹利说,从成立伊始,史丹利就是一家热衷于创造的公司,设计、发明了众多直到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的五金工具产品。特别是***把钢卷尺的诞生,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,为加速人类工业化进程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。
其实背后就是以市场需求为***标准在起作用。死忠于市场需求,让史丹利可以不断保持热情,不断创新。
史丹利的起源,也是它在起作用。1843年,史丹利先生和朋友,成立了一家专门制造门闩的作坊,当时,为了能够更好地卖出公司的产品,史丹利先生经常亲自上门,挨家挨户推销产品。在长时间、近距离地观察中,他不断发现需求,创新产品,让史丹利成为走在消费者需求之上的企业。
一个用于开门的合页,市场***高水准是不到30万次,你会做到多少次?正常企业,30万次?35次?顶多50万次!毕竟***就行,过于***就是成本负累,没有意义。
但史丹利却做到了150万次到250万次。在史丹利有一个**的品质文化,比竞争对手好只是起点,史丹利追求的品质是,与建筑同在。史丹利使命:帮助人们创造有史以来***有用的工具,帮助人们释放自己的潜能,更好更**地做好每一份工作。
对手模仿怎么办?史丹利的做法是持续***!这是多年前的一个报道,报道说:史丹利有300多个工程师,一天啥事不干,专门研究产品,每年研究数量超过5000多个。
***近的数据,纯粹新产品的数据呢?资料显示,2020 年研发支出为2.55 亿美金,平均每年产出超1000 款新产品,平均每年有45 种产品为全球首款。这还不包括,史丹利还在联合外部创新伙伴,打造创新生态。
所以就有了这样一个奇观:对手一直在模仿,史丹利始终在***。还有一点非常重要,如此推陈出新,但史丹利始终聚焦主业,完善布局,以此形成完整的品牌库。
3,并购策略的强硬派
那如果还是被对手超越了呢?史丹利的做法更简单粗暴也蛮不讲理!账上随时躺着几亿美金,随时准备收购这些公司。史丹利的准则是,要么***,要么并列***,不行我就买,买不来我就卖:总之我就要做***。
去看史丹利的发展史,你会发现很多收购的历史。1843年才创立,1869年他就开始玩收购了,比一战还早了近半个世纪。
这些年,史丹利收购了约翰·雷金公司,工业工具品牌PROTO,紧固类工具品牌Bostitch,工具品牌Facom……2010年更是和百得合并组建“史丹利百得”公司。
数据显示,2002年至2020年期间史丹利主导的并购事件超20 件,平均每年超过1 件。史丹利不是没有遇到发展停滞期,1990年到2002年,公司经历了长时间的成长停滞。但这些并购让史丹利重回高速。网上有个数据:2002 年以来史丹利收入增长中,有60%左右来自并购的贡献。
并购还有一个重大作用:并购是快速地获取新渠道的重要手段。通过快速并购,史丹利让客户与渠道成功被分散,以此缓解了过于集中的客户带来的潜在盈利压力。这和双童吸管小客户原则如出一辙,只是史丹利的做法更土豪,直接买买买。
4,卓朴观点
中庸:“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”古老的东方智慧告诉我们,顺应本性就能走出自己的路。之于企业,就是倚仗自身优势禀赋,把长板做长,特色做特,构建驱动发展的本能竞争力。
从卓朴本能战略看史丹利,近两百年长盛不衰的根源,是以全球***的五金工具为特色,然后极为清醒、极为坚韧地,不追风口,不逐热点,通过不断需求创新、企业并购,始终坚持了这种特色。所以,史丹利才能明明很低调,却热销近两百年;明明好像啥也没做,却始终很能打。
关键问题来了:企业赖以生存的优势本能,如何挖掘?卓朴本能战略有六个大维度,数十个小维度可供你借鉴,添加卓小朴,一键咨询。
- 下一篇:暂无
- 上一篇:从应用到价值:史丹利百得工业如何**汽车紧固连接技术革新